当夏日蝉鸣撞响科学课堂的铃声,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曙光”实践队的27名队员化身“科学魔法师”,带着206块骨骼的秘密、会发芽的绿豆、会呼吸的生态瓶,在温州大学茶山附属小学与永嘉水云学校的校园里,掀起一场关于生命的奇妙探险。

把实验室搬进课堂,让知识长出童趣翅膀
在茶山附小的教室里,当“认识植物朋友”的课题牌刚挂起,孩子们就攥着绿豆种子围了上来——潮湿的纱布裹着期待,每天观察芽尖顶破种皮的瞬间,成了他们最郑重的“生命日记”。而在“骨骼与运动”的课堂上,3D动画里跳动的关节突然“钻”进现实:孩子们摸着膝盖骨笑,跟着队员的指令摆动胳膊,在“找手骨”游戏里突然惊呼:“原来我能写字,是这些小骨头在帮忙!”
科学的触角还伸向更广阔的自然。光合作用被画成彩虹亲吻绿叶的涂鸦,黏土捏成的鸟窝里藏着“要给小鸟一个家”的温柔;四个脑袋凑在一起拼贴食物链图时,总有孩子突然举手:“老师,要是青蛙不见了,蚊子会变多吗?”生态瓶制作课上,当自己层层铺就的砂石、水草和小鱼形成闭环,孩子们盯着瓶中晃动的水波,仿佛握住了一整个微型自然。

让溪流与课堂共鸣,种下自然的种子
初次踏进水云学校,队员们带着“定制款”科学礼盒。投影仪里跳动的动植物生长画面和趣味科普视频,让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山间的星星。体育课上的追逐跑、跳绳比赛,把陌生感跑成了默契——当队员们被孩子拉着去看溪边的蝌蚪,才发现最好的教学道具,原来藏在学校周边的清澈溪流里。
那些课余时光里偶遇的繁茂植被、掠过肩头的飞鸟,不仅让孩子们发出“原来科学就在身边”的感叹,更让队员们读懂了实践的意义:当城市实验室的知识遇见乡村的自然课堂,生命教育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从茶山附小的精细化课程,到水云学校的自然融合教学,“生命曙光”实践队的队员们用专业搭建桥梁。他们既是讲解3D骨骼动画的老师,也是陪孩子在草地上追蝴蝶的玩伴,既带着显微镜下的严谨,也揣着泥土里的热忱。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829732618046521210&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item_id=12829732618046521210&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55228944756&showmenu=false&ref_read_id=9f7ba56e-34c8-4c09-a1c0-ef0e84cbd2aa_1755500517807&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