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同绘绿水青山、共谋绿色发展!2025年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湿地保护国际高端论坛在温州大学隆重举办

来源: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日期:2025-11-24浏览量:

同绘绿水青山,共谋绿色发展,由温州大学主办、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和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承办的2025年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湿地保护国际高端论坛于11月22日至23日在温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阿联酋哈利法大学、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9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湿地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慧与经验。

11月22日上午举行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潘迎珍,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秘书长蔡莹,温州大学校长、浙江省特级专家赵敏,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甘延太,日本工程院院士井芹宁,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李建兵,全军环境工程设计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统,浙江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管理处副处长张松才等出席开幕式。

温州大学校长赵敏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聚焦水生态环境与湿地保护领域,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致力于为我国江河湖海安澜、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贡献智慧与力量。本次论坛的举办搭建了碰撞思想、交流成果、深化合作的平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智慧支撑。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潘迎珍强调,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维系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面对城市化与气候变化挑战,她呼吁全球携手以系统思维推进湿地保护转型,深化国际合作,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秘书长蔡莹指出,联盟成立八年来已发展为覆盖全国20个省区的专业力量,通过制定细分领域标准、创新“湿地+”理念,为我国湿地保护提供可复制经验,期待本次论坛凝聚全球智慧,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浙江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管理处副处长张松才表示,浙江坚持共建共享,打造了杭州西溪、温州三垟等湿地特色金名片,下一步将聚焦“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期望与大家共享先进理念、共推实践创新,共同守护湿地生态之美,为推动全球水生态安全和湿地保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作题为《“双碳”视域下湿地生态环境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方略》的报告,指出要强化区域协同与湿地资源整合优化,构建跨部门、跨地区的分区分类、全过程系统防控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基于菌草的固碳增汇技术、新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和绿色低碳水处理新技术的作用,实现湿地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推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以《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为题作报告,强调要落实“以水定域、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战略思想,沿海地区要高度重视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建设,建立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水资源分布式循环利用

11月22日下午至11月23日上午,同步举办水生态环境治理分论坛、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分论坛、湿地保护分论坛、首届生态环境国际青年论坛以及研究生分论坛,近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博士和研究生作主题报告,为参会者提供丰富交流平台。学者们围绕水环境治理新技术、生物资源保护前沿进展、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策略等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内容涵盖水气固土污染净化与修复技术原理、微藻固碳新技术与生物制造融合模式、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机制等多元维度。论坛主题新颖、内容前沿,吸引400余名师生到场参与。与会者通过思想碰撞与成果分享,充分展现了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活力与创新潜力,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踊跃。

会议期间,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系统回顾联盟在湿地保护修复、核心技术研发、先进经验推广等领域的工作成效,明确下一阶段将以湿地数字化治理、生态价值转化、助力中外协同保护发展三大方向为核心推进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联盟在全国湿地保护领域的示范引领地位。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国内外水生态科研力量的深度融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汇聚了智慧源泉。温州大学依托生态学省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搭建国际化学术平台,既推动了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的碰撞交融,也以“中国经验”赋能全球生态安全,彰显了高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责任担当。


文稿:李丹萍

初审:钱恩仁

复核:李祖祥、黄先锋